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科技哲学 > >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导向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年多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持续推陈出新,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面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人民当中寻找研究课题,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评价中贯彻人民导向。本土化:构筑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坚持本土化导向,就是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加贴近新时代情境,以本国为基点提升理论思维。(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人民;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年多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持续推陈出新,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新时代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

  人民性:走出推动历史

  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这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为增进人民福祉求真务实,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要求我们“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不做“空谈家”、走出“象牙塔”,在人民中汲取养分,为群众拿笔杆子,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匡正自己的学术追求,提出真知灼见。“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为人民立德立言的人文情怀、学术乃天下公器的社会情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情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面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人民当中寻找研究课题,在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评价中贯彻人民导向。比如,经济学应回应人民对发展的要求,社会学应回应人民对民生的要求,法学应回应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最终在决策基础、政策选择、资源配置中体现学术研究价值。从研究方法上讲,“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树立从人民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为人民做学问、搞研究,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朴素的感情观照百姓生活,以鲜明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从研究结果来说,就是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两年多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产生了大批成果。面对人民的新期待,我们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把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思想理论。

  实践性:研究新时代面临的

  重大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新时代史无前例、朝气蓬勃的伟大实践,无疑给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体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性,关键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即以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就是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分析和回答当前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促进理论创新。面对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我们不是在书斋里“寻章摘句”,而是要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

  本土化:构筑中国特色

  学术话语体系

  坚持本土化导向,就是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更加贴近新时代情境,以本国为基点提升理论思维。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而本土化既是新时代中国学术面对大国崛起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改变“西方话语中心主义”,改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既不能套用西方“有色眼镜”解释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需要认清和警惕西方主流理论模型中存在的偏见与盲点。

  “历史和理论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由此可见,本土化和民族性也是统一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从中华文化沃土中吸吮思想养料、提供理论供给、守护文化基因、催生本土新枝。换句话说,深邃的思想不仅源于科学的方法,还需要深厚的民族情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应扎根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利益、体现民族思维、强化民族情感、突出民族特色。当然,本土化并非拒斥“现代化”“全球化”,并非“另起炉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翻老账,找古董”,不是反对学术的普遍性,而是以本土化的勇气和底气实现全球化。我们应以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思考、平等的交流、宽广的视野进行系统性的思想建构,而并非局部的逻辑自洽。“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识性概念、核心命题、基本判断、学科原理,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使命。


本文标题: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导向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科技哲学”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