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科技哲学 > >

科学哲学的两个传统:从对峙到互鉴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科学学的“主流”是英美逻辑实证主义。这种分析的科学哲学传统将逻辑和语言分析看成解决(或消解)哲学问题的优越工具,因而对于欧洲大陆“另一边”的科学哲学形态比如现象学、解释学的传统表现出质疑甚至不屑的态度。这在事实上形成了分析风格的科学哲学唱“独角戏”的格局。大陆风格的科学哲学不仅处于边缘状态,甚至被人忽视和遗忘。但是,近年来学界提出了“大陆科学哲学”的概念,不仅恢复了欧陆背景的科学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而且也弥补了过去对科学哲学的狭隘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个传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鉴

  形成和对峙

  科学哲学产生之始,就存在几种不同类型。首先是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它将科学看成第一位的知识,认为哲学充其量是一种元反思,即解释清楚科学的结论以及产生这种结论的方法。它的主要代表就是孔德。经过经验批判主义(马赫、彭加勒等)的“修正”之后,经验主义演化成了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哲学第一个成熟形态的所谓逻辑实证主义。但是,这种对科学哲学的理解和限定,在今天看来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它忽视了其他科学哲学类型,比如康德的或批判的类型,柏格森和狄尔泰代表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类型。批判的科学哲学类型虽然认为科学给出了第一位的知识,但是主张只有哲学揭示了真理独有的领域;哲学命题的辩护虽需要科学的有效性的支持,但是命题本身构成了“先验的”真理领域。本体论的或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类型声称哲学真理完全独立于(在某种程度上优越于)科学。哲学真理提供了更为普遍、更为基本的实在景象,而科学实在仅仅是其次要的部分,只有根据前者,后者才能够被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即便是差异最深的西方哲学(比如柏格森和彭加勒,早期胡塞尔和早期卡尔纳普)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但是在那之后,西方哲学逐渐分裂为两个阵营,并且彼此之间不再相互关联。虽然分裂的原因不容易说清楚,但分裂的特点却很明晰:出现两种对逻辑的态度。英美分析哲学将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看成构造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优越工具,比如卡尔纳普坚持认为哲学问题可以用逻辑澄清和论证的最高标准来解决(或消解)。大陆哲学则认为逻辑范畴本身是从活生生的经验的丰富性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对于理解具体的实存来说作用有限。例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对人之处境的现象学描述,是无法用逻辑分析来实现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陆哲学虽拒绝将逻辑分析看成哲学理解的优越工具,但这不等于拒绝将逻辑原理(比如非矛盾性)作为话语的可理解性的必要条件,也不等于哲学家没有在逻辑上清晰和严格的责任。但是,不管怎样,两个传统之间的分化和对峙还是形成了。一边是石里克、卡尔纳普、莱辛巴赫、纽拉特和亨普尔等人,另一边则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巴什拉和康纪莱姆等为代表,这两种对科学理解和解释的不同传统相互批判、长期对峙。然后,在这种哲学分化的背景下,逻辑—语言分析的科学哲学成为普遍接受的科学哲学模式,仿佛只有分析的科学哲学才能称得上科学哲学。在英美学界,这种偏见甚至被意识形态化了。


本文标题:科学哲学的两个传统:从对峙到互鉴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