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英语学习 > 英语写作 > 背景文化 > >

“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观察与思考之四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要问独属于无锡的文化密码,你会想到什么?包孕吴越的太湖、后门洗汰前门逛街的运河,还是憨态可掬的泥人、抒情悦耳的锡剧?一个城市要养成独特的文化气质,袭常是最大的制约,追求新变是唯一的路径。

  城市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更需要注入改革、创新的活力因子。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活力无限、魅力散发的城市。要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让无锡因为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而更具魅力。

  支撑点与发力点在哪里?

  “行针步线”规划先行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要建设一座让市民有归属感的城市,就要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存有敬畏之心。没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就没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觉意识、自强之举。要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无锡迫切需要拿出一份具有前瞻意识的文化规划,发挥规划的龙头牵引作用。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切文物古迹以保护为先,保护规划半世纪不变。在杭州,营造西湖“无声诗、有声画”的理念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日久绵延。在苏州,去年1月公布的一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内容延伸到了2030年,公共文化圈设施网络将按中心城区500米服务半径、中心城区外1000米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这对于指导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空间中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遵循这一规划,苏州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已从图纸变成了现实,让当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实笃笃的文化福利。

  科学有效又具前瞻性的规划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来说是一枚“定海神针”,对规划者来说,这也是一次艰巨的考验,以全新的意识对文化发展谋篇布局、行针步线,并使之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力点已经迫在眉睫。

  进入“十三五”以来,无锡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实体书店扶持办法”、“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但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纲领”还要多多益善。只有当文化的“行动总则”顺应城市生成肌理有机更新、有序发展,城市的文化风景才会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在行之有效的文化振兴指引下,才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创建富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栖息地。

  如何建设富有包容性城市?

  变“独唱”为“合唱”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不动产”,保护和弘扬城市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是文化能够发展、传承、创新的基本条件。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转变理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用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调动起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变“独唱”为“合唱”,成就一个“百花齐放”的文化无锡。

  社区、广场、福利院,在这些地方不起眼的舞台上,总有一群又一群活力四射的草根演出团队,哪儿有他们的身影,哪儿就最热闹。活跃在基层的这3300余支群文团队不畏风雨、不计报酬,以百姓喜闻乐见的面貌出现在市民身边,增添了无锡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文化力量。

  “解决非遗传承之困,不能一味靠政府扶持‘输血’。”双面精微绣创始人赵红育与飞亚达手表跨界合作,把锡绣绣到表盘上,还将工作室开到高校去,开到商场里,以她为代表的一批非遗传承人开始自觉培养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自发的民间文保力量同样生生不息,文保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实地探访分布在无锡各处的文保单位,关注其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后及时向上反映,竭尽所能守护好一乡一地的文化遗产。

  一年一度的上海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无锡马拉松、无锡文博会、网民体育公益大会等文体盛会上,越来越多的民间机构、民营企业、民营场馆走上前台,在积极参与中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吸引更多的人与他们携手前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政府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可谋求新变,用改革创新的方法鼓励扶持民间力量、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城市文化事业的建设,在合力共进中让城市的文化生态更健康更文明。

  多元性城市文化怎样体现?

  用好用活“文化+”发展形态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催生催热了“文化+”这个崭新而多元的发展形态。今年第八届无锡文博会上,首次举办的“无锡文化企业系列评选”中,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荣获“无锡文化融合发展十强企业”称号,这些“文企十强”正是从“文化+”的多个维度尽显融合发展魅力,体现了企业在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被誉为宜兴“瑰宝”的紫砂壶,如今有了“身份证”,手机扫一扫便知其真伪,这是文化与科技发生的“化学反应”;“无中生有”的灵山用有限的旅游资源,塑造了一流的旅游品牌,凭借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出色解读能力;在茶咖、餐饮、酒店等配套齐全的文化空间内,联合多家艺术院校摄影专业打造共享影棚,让游客DIY一部属于自己的“大片”,以包园四方摄影梦工厂为代表的“文化+园区”方兴未艾;中国最大的手风琴研发制造企业面对僧多粥少的市场难题,其解困“法宝”就是在艺术教育上布局,不但成立手风琴培训中心,还创立艺术幼儿园,这是发生在江阴的“文化+制造业”故事……当前,不少传统企业深陷竞争的“红海”难以自拔,而“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已经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记者 陈菁菁 千里)

  眼下,“文化+”似乎仍处于初级阶段。“‘文化+’还多是停留在口头,尚未渗透到企业运作的血脉中。”无锡艾德无线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一军认为,“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盈利模式变现以及运营管理等整个流程中,而不是与相关产业构成“两张皮”。

  文化产业的多元跨界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可以说,缺少了“文化+”,高质量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效的“文化+”,将拓宽城市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为各行各业赋能,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本文标题:“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观察与思考之四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背景文化”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