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

文化根籁葳蕤湘西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关系。历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绪,必然孕育在这种环境中,方能滋长为动人的诗歌。想保存它,同样需要这种环境。”这是沈从文先生在百年前说过的话,高屋建瓴的论断历久弥新。

2010年5月,“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湘西挂牌。

201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美丽湘西建设启动之时,正式提出把湘西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保护文化遗产,守卫精神家园,扮靓绿水青山,共同成为蔚为壮阔的时代风景。

今年9月30日,自治州召开了高规格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州委书记叶红专更为明确地提出要求:要充分彰显文化的独特优势,在推进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要立足民族文化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文明进步,善于挖掘自治州的文化内涵,发挥自治州的文化优势,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2018年,自治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和建设成就正以“湘西样本”向世人展示独特魅力!

出台政策春风化雨

神秘湘西,美在自然山水,更在于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史以来,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因地处湘、鄂、渝、黔四省、直辖市边区,各种文化交汇碰撞,在1.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全域都是神奇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各类历史文化古迹1517处,非遗资源达3200多项……它们铸就湘西灿烂辉煌的历史,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然而,岁月无痕,时代嬗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耕文明产生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建设形势,几乎在一夜间变得格外严峻,必须将文化自觉内化为文化生态保护不竭的动力。

未雨绸缪,始自2006年,自治州就相继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做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综合试点工作的意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医药苗医药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大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

以法律法规推进保护,以政策实施促进传承,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不断深入,2017年又下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制度建设。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保护成效突出。截至目前,全州有凤凰古城,里耶、王村、茶峒、浦市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行列;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50处,州级44处;中国传统村落172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湘西苗族赶秋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省级非遗名录84项,州级非遗名录27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3位,省级93位,州级392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得益彰,文化生态良好发展态势已然形成。

在法律和政策配套推动下,湖南省成立了由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州人民政府州长和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任副组长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自治州相应成立以州长任组长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聘请了刘魁立、周小璞等国家级非遗保护专家担任顾问。全州8县市全部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全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土家文化研究会、苗学会、傩文化协会、东乡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协会和社团组织参与到生态保护区项目申报、评审、调研和活动组织中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自觉性和积极性高涨。

在政策引领下,近5年来,州财政对文化支出4.2亿元,平均增长28.5%。5年来,共争取国家文化部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资金6051万元,国家发改委国家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资金1400多万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项目保护资金302万元。2015年和2016年分别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5800万元和5200万元,7个传统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永顺双凤和龙山惹巴拉获得传统村落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州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非遗保护专项经费130万元。各县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非遗保护专项经费20万元左右。

平台建设风生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把湘西打造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总愿景,实施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重大发展战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被列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进入精准扶贫“十项工程”,进入“美丽湘西”建设内容。

大手笔建设湘西文化公园,集园林、曲桥、诗词楹联、民俗风情雕塑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在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庆前面向市民开放,新地标脱颖而出;2014年底开工建设州非遗馆(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通过实物展示、创新创意设计文物及非遗作品陈展方式,成为四省、直辖市边区文化展出重要场所,2017年9月开馆以来,前来参观游览的群众络绎不绝。

扎实推进县市级综合传习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以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乾州古城)、凤凰县凤凰之窗综合传习中心、泸溪县涉江楼综合传习中心等为代表的传承展示场所建成,定期开展传承活动。

逐步推进乡镇村传习所建设,先后完成吉首坪朗村苗族鼓舞传习所、保靖吕洞山村苗族文化传习所、龙山土家族梯玛歌传习所、永顺双凤村土家族毛古斯(摆手舞)传习所、花垣十八洞苗绣培训基地等20个乡村传习所建设。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中,对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进行规划设计,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舞台纳入建设内容,满足最基层文化传承需要,完成68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非遗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州授牌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14所,9所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三部门联合公布为首批省级非遗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挂牌民族文化传承实验学校15所,民间美术“蒲公英行动”实验学校培训基地22所。吉首大学成为全省非遗保护培训基地。


本文标题:文化根籁葳蕤湘西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