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

以半生经历为“后浪”解惑!华东师大这场对话值得细读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以半生经历为“后浪”解惑!华东师大这场对话值得细读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十三期新入职教职工培训开班典礼主题访谈环节,新入职教师代表、传播学院的卞冬磊与资深教授杨国荣就“卓越教师与卓越育人”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


访谈中,杨国荣回顾了自身的从教历程,以辩证视角剖析了 “人师”与“经师”的关系,并对“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台、实现卓越育人?”“如何在学术上取得突破,提升学术引领力与贡献度?”“如何学会与人合作、组建研究团队?”“如何处理教学、科研、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等进行了详细解答。他强调“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青年教师需要具有开放视野与批判精神,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




卓越教师与卓越育人主题访谈


新入职教师传播学院卞冬磊老师

访谈资深教授杨国荣老师



以半生经历为“后浪”解惑!华东师大这场对话值得细读




杨国荣,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带领华东师大“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杨老师好!我是去年11月入职咱们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卞冬磊,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作为新教师代表,就“卓越教师与卓越育人”这个主题向您当面求教。


Q1

卞冬磊:我了解到,您1976年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建筑材料公司当工人,后来读书毕业就选择了从教这条路,您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选择当教师的?回首这么多年,您有什么感触或收获?


杨国荣:我是在80年代末,毕业以后到高校工作的。对教师这个职业一开始感受不多,其情感是逐渐培养的,随着与学生的接触、教学生涯的开展不断形成。就收获或感触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教学相长——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特点,它也使我越来越热爱这个职业: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

特别是跟本科生同学接触,这种感觉更强烈。本科生年纪轻、思想敏锐,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精神,无所顾忌,也有学术方面的敏感性,哪怕是从学术内涵这个角度来说,与他们的交流互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最初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也许比较抽象,但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则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会推动着教师思考一些问题,使教师的研究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


以半生经历为“后浪”解惑!华东师大这场对话值得细读


杨国荣是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


Q2

卞冬磊:有一句话叫做“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对这句话,您是怎么样理解的?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而言,怎样才能够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杨国荣:在我看来“人师”和“经师”的区分是相对的,相比而言,“人师”主要是引领人们如何做人;“经师”更多地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这两者事实上是很难截然相分的。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在价值观上、在德性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他也需要给学生以各种知识的引导,所以如果缺乏德性的培养,往往会让学生缺少有意义的价值方向。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抽象地讲“人师”,不讲知识积累,也会限于某种空洞、抽象的状态,所以“经师”和“人师”在我看来是不可截然相分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希望所培养的学生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人格一方面有健全的德性,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说都会形成某种人格上的不健全。

所以在我看来“经师”和“人师”都需要,我们不能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引导,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在价值观上和德性上的培养、引导,是在教学过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展开的,所以这两者无法截然相分。


Q3

卞冬磊: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作为教师如今也走过了30多年的执教生涯,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在您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作为青年教师又怎样才能站稳讲台、实现卓越育人?


杨国荣:现在确实是百年未遇的大变革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很大,现在学生也有很多新的特点,与我们那时的确不同,我觉得现代的学生思想敏锐,对新事物容易认同,这都是他们的优点。

另一方面,跟我们这一代相比较而言,他们对社会的深层了解还比较欠缺,在这方面还是需要有意识地多通过各种渠道来加强,切实地了解社会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经常看到一些议论,说学生对社会很多方面不甚满意,这也很正常,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状况,对历史沿革可能缺乏了解。对现在的同学来说,除了思想敏锐、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之外,对我们目前所处的中国的社会、世界的格局同样需要有比较切实地了解,这有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

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要根据时代新的特点,形成新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以灌输式的方式来说教,而应该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以其内在的个性特点为前提去引导。这也涉及你前面提到的“经师”和“人师”的区分问题。从“经师”和“人师”的角度来说,“经师”可能比较注重师道尊严,“人师”更多地偏向亲和性。

从历史上看,这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个教师是孔子,后来则孔、孟并称。但是两者在人格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总体而言,孔子作为教师,整个人格气象呈现比较平和的形态,他与学生之间弦歌诵读,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居高临下之势,给人更多地以可敬可亲之感。孔子与学生更多地呈现平等关系,他常乐于接受学生意见而不会坚持己见。


本文标题:以半生经历为“后浪”解惑!华东师大这场对话值得细读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西方哲学”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