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开栏语

劈波斩浪奋进征程,科教报国赤子初心。

1952年,王湘浩、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于省吾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杰出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吉林大学支援学科兴建,他们往来相继、辛勤耕耘,翻开了吉林大学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篇章,奠定了今日吉大奋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

时序更迭七十六载,风华赓续,薪火相传。一代代学者在先贤的引领感召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倾力奉献,参加并见证吉林大学的发展。

值此吉林大学建校76周年,学校地学、文史、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吉大先生谈学科”栏目,叙往事、开新篇,共同探看良师们的人生经验和精神世界,回顾与展望学校和学科发展壮大的历史与明天。



悠悠七秩,风华赓续。肇创于1952年的吉林大学文史学科,迎来了70周年华诞。七十载桃荣李秀,七十年砥身砺行,一路走来,秉承“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创新”的办学理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吉林大学文史学科谱就了一番“在文学的激情中飞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思”的壮美篇章。



兴学建系

作为吉林大学文史学科发展建设的亲历者,谈及学科的创建历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吉林大学原校长刘中树先生思绪万千……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刘中树先生

1952年,为建设一所东北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历史时机,一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支援学校发展建设。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刘中树和教研室教师们与刘柏青老师在一起

来自北京大学的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家、学者杨振声和废名(冯文炳),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刘禹昌、赵西陆、宛新彬,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朱陈,从事语言学教学研究的许绍早,清华大学的著名文字学家蒋善国,从西南联合大学回来的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李穆之,金陵大学的王继兴,从英国回来的王庆菽,东北人民大学的语文学者霍玉厚、韩允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刘柏青等老、中、青三代学人,由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东北人民大学教务长龚依群牵头,组建了中文系。后来,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来到东北的文艺理论家陶然,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张松如)也来到中文系,从事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

在组建中文系的同时,时任吉林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吕振羽,请调了在延安与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共事的历史学家、时任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的佟冬,来到东北人民大学组建历史系。金景芳、丁则良、罗继祖、王藻、李时岳等史学家都是历史系最初的奠基者。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与他的弟子姚孝遂、张忠培、林沄、吴振武、朱泓、赵宾福等几代学人更是为吉林大学古文字和考古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中树先生铿锵有力地讲述着这段历史,生动再现了先贤们一路向北、扎根东北的“北上”盛景。“这些‘北上’的先生们,为学校文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人生,绽放着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着艰苦创业壮志和甘于奉献情操,这种情怀和情操,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自然融入吉大精神,成为吉大人勇毅前行的力量。”


承师启学


1954年9月,刘中树先生走进了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按照当时的教学安排,中文系的学生都要学习《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文艺学引论》《汉语方言》《音韵学》和《诗经》《楚辞》《论语》《孟子》、陶渊明诗、杜甫诗等专题课程。刚入学时,刘中树觉得这与其当作家的理想不一致,不免有些沮丧。

想通后,他把兴趣转向理论,研学中外文学史、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深入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哲学和文学理论等内容,奠定下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1958年,毕业后,刘中树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东北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被确立为学校重点培养的78名骨干教师之一。而在同一年,东北人民大学划归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大学。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刘中树和中文系部分教师与公木老师夫妇在一起

刘中树见证了吉林大学文史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幸与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相识,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像吕振羽、匡亚明、废名、公木等,他们对年轻一辈的鼓励和包容,对当时像刘中树这样的一批青年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校后,刘中树将鲁迅研究作为自己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时,其中讲到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上大学时,为刘中树讲授鲁迅研究课程的老师是废名先生,他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很有建树,对刘中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刘中树自己登上讲台时,再讲起鲁迅,在重读作品的过程中,对《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和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等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在教研室进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刘中树与废名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这是“百家争鸣”,是青年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活跃学术空气的好现象,就鼓励他们把各自的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在学报上。

刘中树的文章《就<阿Q正传>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冯文炳教授商榷》就这样发表在1959年第2期的《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而废名先生的《关于<阿Q正传>研究》发表在《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4期。

“那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匡亚明校长的鼓励和废名先生的包容,使一个青年教师在独立思考的科研道路上有信心走下去,我非常感谢他们。”刘中树先生娓娓道来地讲述起自己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加坚定地鼓励和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和独立思考。


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刘中树先生与记者进行交流

如今,“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创新”已经成为吉林大学文史学科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为文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吉大文史人。


躬耕育人



本文标题:刘中树先生谈文史学科:七秩芳华 文史争鸣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