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范文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

韩启德:在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八届“卓越奖学金”、 第二届“树人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5月18日上午,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八届“卓越奖学金”、第二届“树人奖”颁奖典礼在铁城科教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卓越奖学金”“树人奖”倡设者,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方式出席典礼并致辞。韩启德主席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经历,勉励大家要高瞻远瞩,走出局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勉励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大家立德立人,无问东西,培养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今天我们转载韩启德主席的讲话,与读者分享。

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八届“卓越奖学金”、

第二届“树人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受疫情影响,不能到现场参加颁奖仪式,不能按原先计划与老师和同学们座谈,我感到非常遗憾。但这也将成为一段特殊的历史载入史册。

“树人奖”今年是第二次颁发了,而“卓越奖学金”今年已经是第18届了。一个奖学金坚持18年没有松懈,反而越办越好,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充分说明“卓越”理念已经获得了绍兴文理学院广大师生的认同,已经融入了学校文化。袁明老师和我感到特别欣慰。

我们首先要热烈祝贺今年获奖的老师和同学!我们看到,今年获得“树人奖”的三位老师都完全符合设立这个奖项时我提出的获奖条件——“品德端正,读书好学,言行一致,热爱学生”。今年获得“卓越奖学金”的同学,各有突出的卓越表现,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仅品行端正,而且在学业上都有标志性成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我们赞成这样的评价导向。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袁明老师和我有一些特别的感想要与大家分享,也有几点特别的希望:

高瞻远瞩,走出局限

每个人的思想都会有局限性。以我自己为例,好像一辈子总在感叹自己的局限。我在学生时代,以为“世界上三分之二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中包括美国与欧洲人。后来改革开放,走出国门,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医学院毕业后,我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当时送病人到临近的西安市阎良区医院,就以为那就是最先进的医疗条件了。后来,有机会到渭南地区的中医学校参加一次“西学中”培训,见到班上有唯一来自西安医学院的青年助教,我羡慕不已,梦想自己也有机会当大学老师。研究生毕业后终于当上了国内最高医学学府的教师,但后来去美国学习,才知道我们国家医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那么大的差距。再后来,当选了中科院院士和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却越来越叹息自己受限于知识结构而跟不上生物医学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担任全国人大、政协、中国科协等领导职务后,视野越来越开阔,总觉得自己还有太多不了解的事物。我深深体会到,人就是在不断走出局限中成长起来的,把自己置于多大的格局中,就能做出多大的事。

大家生活在绍兴,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学习,不可否认,相比于生活在北京、在北京大学工作学习,视野是有差别的。前不久,北京大学选出了一年一度的最高奖——“学生五·四奖章”的10名学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果要远远高出我们“卓越奖学金”的获得者。这就要求绍兴文理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要更加尽力拓展视野,更加注意克服局限,要往高处看,往远处看,向远处走。同时,我认为只要志存高远,我们一样能展翅飞翔。这里我举一个例子:第6届“卓越奖学金”获得者陈民镇同学。2010年从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毕业后,先后在烟台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完成硕士、博士学业,然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当访问学者,现在就职于北京语言大学。他在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后的十年中写出7本专著,在《历史研究》《文学评论》等最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这样的学术成就,在北大青年教师中都是难得的。得益于广泛的知识积累,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写就并出版了《与蝠同行—蝙蝠 自然与人》一书,结合生物学与医学知识,深入阐述了背后的文化内涵。我还想举一个例子,我们绍兴文理学院的校友滕皋军,在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做出了原始创新的成果,去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像他们那样在各自领域突破原有局限,做出不一般成绩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当前我们正面临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正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正面临带来人类自身根本变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在历史上的不同时代,绍兴都走出过很多载入史册的仁人志士。我们大家心要大,志向要远,身在绍兴,心向世界和未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们的精力过多集中在课程学习上,课外读书非常不够。其实,课程学习只是交给大家一把钥匙,更多的知识还是要靠大家自己读书学习。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要途径,除了本专业的学习,大家还需要扩充更广的知识。此外,更不可缺少的是通识教育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就需要在课外的、更广泛的阅读。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每年自己读多少本书?以色列人每年人均读64本书,而我们中国人不到5本。我看到现在的学术大家,也包括创业成功者,多数都爱读书。我后悔自己年轻时书读得少,现在拼命补。年纪大了,记不住了,就反复读,读书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一天没有读书就觉得好像犯了什么错。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经验:同时读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不太费脑子的书搭配理论性强的书交替读,相互调剂下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的阅读。同学们,包括多数老师,都还年轻,希望大家趁现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尽量多读书,读好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读书以外,还要“行万里路”。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那是一本大书,活的大书,必不可少。1965年,我刚刚读完大学三年,20岁,正与在座的同学们同龄,被派去到上海郊区的青浦县参加“四清”运动。我有幸分配到交通局,随水上轮拖队开展工作,在船上生活。整整一年,我随船行遍了太湖流域的山山水水,有清晨的氤氲弥漫,雾散日出,有星夜的皓月当空,点点渔火;有初春阳光下的满目苍翠,水波涟涟;有晚秋万物静籁,水声潺潺,雨打船篷。所有这些都印入了我心灵的画布,成为我内心深处的底色。在我此后的人生中,只要贴近自然,就能感觉到美;走进社会,接触到人和事,就常显出内心的柔软和包容,可以说江南水乡的美赋予了我一种人格特征。在这里,我还想与大家分享另外一个经历。我曾经以为自己在农村最基层当过十年医生,很了解中国农村与农民。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的认识不够了。担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第一年,也就是19年前,我去重庆调研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当时的重点还是要不要和如何鼓励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到了10年前,我去四川调研土地制度改革时,问题已经变成如何在农村留住足够劳动力了。一位农民朋友在座谈会上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农民除了能呼吸好的空气外,哪一点比得上城里人,凭什么让我们不往城里跑呢?” 但是,前年我去江苏考察时,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政府扶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开始有很多的农民工带着技术与资金回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所有这些,如果不到实地去走走,仅靠关在书斋里读书,是不可能了解和体会的。我越来越体会到,大自然与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真知灼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立德立人,无问西东


本文标题:韩启德:在绍兴文理学院第十八届“卓越奖学金”、 第二届“树人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庆典致辞”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