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财政税收 > 财政政策 > >

今年宏观、金融、财政政策有哪些要点?权威专家划重点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两会解读暨常态化经济发展与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邀请两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对两会精神进行解读,并就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经济增长与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CWM50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陈昌盛,银保监会信托部主任赖秀福做主题发言。CWM50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杨涛,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等参与讨论。CWM50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进行总结发言。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今年宏观、金融、财政政策有哪些要点?权威专家划重点

  宏观政策注重“稳”“准”“变”,金融风险防范突出五方面工作

  ——CWM50两会解读暨常态化经济发展与风险防范研讨会综述

  一、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政策的逻辑主线

  2020年是中国经济“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参会专家在总结经验时指出,这些成绩与我国经济的三方面“韧性”密不可分:一是政府、企业、员工携手共渡难关,表现出韧性。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的危难时期,老板与员工分担损失,通过只发生活费等临时性手段,稳住了工作岗位、稳住了产能。正因如此,去年2.3%的GDP增长,带动了1186万城镇新增就业。二是农村土地制度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韧性。农村土地为2.9亿农民工保障了稳定的基盘,使其在面临大灾大难冲击时还能够回到农村缓冲。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稳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三是国有企业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中发挥了制度优势,在转产、让利、降费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经济的较快复苏也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力支持。权威专家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疫情爆发之后我国宏观政策呈现出的最主要特征是,更加注重围绕市场主体、直接面向市场主体——疫情之后,中央提出了“六保”,其中最主要强调的是前“三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而在前三保中最主要的又在于保市场主体。

  一言以蔽之,2020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逻辑线条可以概括为:集中力量保住市场主体,从而实现保就业和保民生。从大数来看,4000万中小微企业和9000万个体工商户吸纳了我国城镇就业的80%,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恰恰就是这些小微市场主体,因而应当将其作为主要的政策发力点。只有“留得青山”,才可能“赢得未来”——保住了这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保住了城镇就业的大头;保住了就业,居民就有收入;居民有收入,就有了消费,就能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权威专家表示,疫情之后我国宏观政策主要针对生产端市场主体,而非消费端个人,是经过方方面面讨论分析,综合权衡之后的结果。这一点明显有别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向老百姓(603883,股吧)发钱的政策应对。大规模向居民发钱、发放消费券的政策手段,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尽管个别城市实施了发放“消费券”等政策,但范围和力度都较为有限。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总体恢复良好 + 结构不平衡

  多数参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总体恢复较好,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是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达到2013年有公开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工业企业利润恢复较好,利润增速超过了营业收入增速。三是出口延续高增长,景气预期仍然强烈。四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历史新高,增速也达到近年来高位。

  在总体向好的全局之下,结构上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复苏特征:一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复工复产进展很快,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新高,但消费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受疫情冲击影响,居民储蓄倾向发生系统性抬升,是造成消费疲弱的重要原意之一。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不平衡。制造业韧性较强,恢复较快;服务业受疫情冲击之后迟迟难以恢复正常,部分线下服务业可能面临持久性收缩。三是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不平衡。作为原材料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大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较快;而下游的大量中小企业景气度并不高,反而成本在恶化。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值得引起关注的现象:一是在工业利润和出口总体表现亮眼的情况下,结构上只有大约4成行业实现了利润正增长,也只有大约4成行业的出口增速超过了2019年。二是尽管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表现不错,产能利用率达到高位,然而投资增长反而是下降的。企业投资意愿为什么不强,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望未来,受如下三方面不确定因素影响,今年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谨慎把握。一是疫情的不确定性。目前美国的疫苗接种率比较快,已经超过了30%。中国最新的数字只达到4%左右,距离70%的群体免疫要求差距还很大。未来一旦美国等西方国家实现了群体免疫,打开国门,而我国疫苗接种率仍较低,那么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上就会面临障碍。二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近期多家机构向上调整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但是真正要修复疫情期间损失的失业、化解发达国家收入差距等内在结构性问题,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总体上仍不应对今年世界经济形势过于乐观。三是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拜登新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外交政策相比特朗普时期发生了明显转向,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强调“团结盟友”。这一转变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当走上坡路的中国遇到走下坡路的美国的时候”,国际关系处于极不确定的环境之中。

  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形势方面:目前市场上对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预期较为乐观,预期值普遍位于18%以上。不过也有参会专家指出,尽管宏观经济指标由于基期因素表现亮眼,但微观市场主体的感受仍然艰难,尤其是小微店铺、便民服务业的恢复明显偏慢。参会专家特别强调,由于基期因素影响较大,今年同比增速与金融市场情绪的联系在减弱,更应关注环比指标。

  物价形势方面:预计今年我国CPI增速将大致位于1.5%,超过2%的概率很低,个别月份PPI增速会超过5%。多数参会专家认为,通货膨胀短期内尚不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掣肘,但局部领域商品价格较快上涨和资产价格调整压力值得引起重视。一是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四五月份以来持续上行,目前已累计上涨45%左右,达到2014年后的高点。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向中下游传导,针对2万多家企业的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者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涨价预期,很多有转嫁能力的企业已开始采取调价策略。二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库存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有参会者担心低库存可能引发新一轮房价上涨预期,而今年新施行的集中供地政策也可能产生推高地价的效应,进而向房价传导。


本文标题:今年宏观、金融、财政政策有哪些要点?权威专家划重点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