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工学 > 环境工程 > >

專訪民大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朱四喜:一片生態綠幾多學科人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作為貴州民族大學最年輕的學院之一,學科重組成立3年來,生態環工程學院已建成“環境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學位點,“環境工程”省級一流專業,並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服務貴州“大生態”戰略中勇於擔當,成績卓然。眾多不俗表現何以達成?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朱四喜一語道破:一片生態綠,幾多學科人。

抱團發力 服務貴州“大生態”戰略

2020年6月,在貴州省教育廳喀斯特濕地生態監測研究重點實驗室驗收現場,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朱四喜的匯報讓評審專家頻頻點頭,甚是欣慰。

貴州省教育廳喀斯特濕地生態監測研究特色重點實驗室於2012年11月經貴州省教育廳批准成立。貴州民族大學在此基礎上成立喀斯特濕地生態研究中心。

朱四喜認為,在貴州“大生態”戰略背景下,喀斯特濕地生態環境研究對貴州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起著重要作用。重點實驗室建設目標即是整合資源、形成團隊、培養人才,促進貴州社會經濟發展。

以特色重點實驗室為平台,以研究中心為抓手,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集中優勢資源,主攻喀斯特濕地生態學,喀斯特特色資源保護與研發,喀斯特地區環境規劃管理、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等三個方向,迄今已承擔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7篇SCI、EI、中文核心期刊,撰寫專著2部。

其中,專著《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研究》的成果尚屬全球首例。朱四喜介紹,本書主要研究高氮供應的人工濕地中植物多樣性對生產力、基質無機氮、氮礦化與基質營養季節動態的影響,為完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實驗支持,並為人工濕地的植物合理配置及其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抱團出擊,形成集群效應。”這是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鮮明的科研特色。朱四喜認為,要想科研出成果、上水平,就要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科平台,集中打造科研團隊,給予有效管理和優質保障,使之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

為此,貴州民族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研究中心相繼成立,平台作用逐步彰顯。貴州省發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貴州省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已於2020年9月獲批。

朱四喜說,貴州省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致力於復雜岩體結構與工程地質災害機理研究、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發和災后地質環境演變及保護技術研發。而喀斯特環境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將在喀斯特環境地質災害機理、監測預警、防治技術等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形成特色和優勢。

“我們成立了5個科研團隊,每個科研團隊均有教授領銜,均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有固定的實驗室,我們給每個教授都配備了辦公室,給每個有意向進行科研的老師都提供了辦公平台和相關設備,並設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充分保障學生和老師們的學習和科研需求。”

如今,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已凝練4個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濕地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修復生態學。據統計,近5年,學科團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貴州省科技支撐計劃、科學技術基金項目等省部級、市廳級縱向項目62項,縱向科研總經費1315萬元。發表相關論文307篇(SCI、EI收錄86篇),申請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70余項,出版著作15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科研總經費與科研成果近3年均保持在全校前三。

借助優勢資源,決戰脫貧攻堅

每年8月,從江縣3500畝的百香果核心種植基地迎來採摘季,空氣中氤氳著果實的香甜。農戶們一邊採摘果實,一邊忙著打包,准備將新鮮的百香果運往城市銷售,山間一派繁忙景象。“多虧了科技專家們教我們科學種植!”農戶們滿心歡喜。

農戶口中的科技專家們,正是貴州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副研究員張建利帶隊的百香果專家團隊。這支團隊為從江縣百香果產業先后引入一批農業機械裝備,積極推進百香果示范園建設及農業機械示范,帶領當地百姓“走出去”參觀學習掌握先進技術。帶動從江縣百香果種植面積核心區擴增至3500畝,輻射種植6500畝,帶動當地300戶農戶、200戶貧困戶就地就業。

朱四喜說,發揮人才優勢,以科技項目示范,帶動農戶脫貧是貴州民族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服務社會的典型做法。同時,凝心聚力,助力產業脫貧也是有益經驗。

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楊成教授、曾廣能副教授赴鳳岡縣、桐梓縣開展萬壽菊產業、方竹筍加工產業扶貧調研,並對萬壽菊加工廢水、竹筍加工廢棄筍殼的資源化利用開展交流合作,為當地的農產品出山提供技術支持。曾廣能副教授作為荔波縣科技特派員,積極邀請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專家赴荔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種桑養蠶技術指導,桑樹白粉病、桑螟和家蠶僵病等綜合防治以及家蠶飼喂、消毒的要點和方法一一詳解,讓蠶農們堅定了產業致富的決心。

此外,結合學科特色,建設美麗鄉村,生態環境工程學院同樣不遺余力。

2019年,由學院黨委書記蒙寧華、教授楊成、副教授王志康帶隊的師生調研組為鎮遠縣報京鄉貴洒村量身定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案》,精准施策一改村前村后污水橫流的頑疾,有效改善了該村人居環境。

2020年,由朱四喜牽頭指導貴州泰然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貴州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工程,建成赫章縣興發鄉中營村、水塘鎮水潮村、龍裡縣永安村等10余處人工濕地,污水變濕地,引得村民們感嘆:抬頭有藍天,低頭有濕地,家鄉變美了,生活更安逸。

5大玉律嚴要求  培養高素質人才

在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流行著這麼一句話:流最苦最累的汗,摘最香最甜的果。學院對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實行“5大培養玉律”,要求近乎苛刻。

朱四喜說,我們每位碩士生在讀期間必須達到以下5項要求:至少發表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論文﹔以發明人學生一作或導師一作、學生二作的順序授權一項專利﹔必須取得一個行業的工程師培訓証書﹔需要在行企業或單位實習一年以上,實習的行企業或單位需得到學院考察同意方可安排,並簽訂相關合作協議﹔碩士畢業論文必須是和環境工程相關的應用型研究、技改報告等。

對學生為何如此嚴苛,朱四喜語重心長:“我們不是985、211,但也應有一流民族大學的風骨。在校期間苦一點、累一點,踏入社會后才能適應人才競爭的需求。這是學院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社會的負責。”研究生嚴格要求,對本科生也不例外。“我們鼓勵本科生於大學二年級就進入教師的科研團隊,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方面的科學研究。”

為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學院先后與中國水環境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節能集團貴州天融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公司等17家企業建立長期的“產學研”合作基地。


本文标题:專訪民大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朱四喜:一片生態綠幾多學科人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环境工程”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