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化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热贡泥塑、青绣“荷包”、花花面食技艺、撒拉族谷物食醋酿造技艺……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让前来参观的市民们饱了眼福,涨了见识。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青海主会场的活动中,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戏曲、传统技艺等民族优秀文化通过线上线下展示展演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让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自豪与温暖。

  文化是各族人民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儿女,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河湟文化、康巴文化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是青海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保护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的“根”和“魂”,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丰富各民族文化内涵,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近10亿元,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一亿多元,对塔尔寺等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和保护性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了玉树地震灾后重点文物抢救性保护和修缮。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设立省级德都蒙古(海西)、土族文化(互助)、循化撒拉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世居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全部得到整体性保护。投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专项资金4130万元,实施非遗项目保护。黄南藏族自治州80户农牧民家庭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示范户,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200多家热贡艺术窗口,“非遗”保护利用不仅向外展示了我省优秀的各民族文化,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对外文化交流活跃,民族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坚持“走出去”,全省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40多批次,组织文化企业赴30个国家进行产品展示、交流,对宣传青海多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组织代表团10余批次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国际社会对青海的认识和了解。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相继推出了《多彩果洛》《拉面哥变奏曲》《喜看班彦新面貌》《青海少数民族金石录》等一批反映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改革发展的优秀民族文艺作品。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大奖提名剧目。

  “草根”文艺团队也是一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我省,有10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这些民间民族演艺团体活跃在城乡之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乐都区南凉古韵艺术团精心编排的音乐走秀《中国中国我为你歌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都蒙古民歌艺术协会编创的民族舞蹈《妈妈的蓝头巾》等民族文化浓郁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民族文化来自于民、传承于民更应使民受益。

  过去,“绣品”对于农牧区妇女来说是自用品,而如今,它已走出“家门”走向市场,“绣品”属性的改变也悄然改变了“绣娘”们的生活。

  索南吉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盘龙曲麻村的妇联主席,也是盘龙曲麻村小有名气的刺绣能人。2020年3月,由牙什尕镇文化站牵头,成立了牙什尕镇刺绣专业合作社,索南吉成了合作社的负责人。索南吉将附近的48位刺绣能人都带动加入到了合作社,并组织刺绣传承人专门授课,培训刺绣能人掌握打造适应市场产品的技能。

  同村的张金姐就是合作社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在家里还要做一些零碎农活的情况下,做成一双剁绣成品鞋垫只要一天,一对成品剁绣枕套也只需要三天,而一双剁绣鞋垫能卖55元,一对剁绣枕套能卖300元,“没想到靠做针线活儿也能挣到钱,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张金姐说。

  全县像这样的刺绣专业合作社还有16家,像索南吉和张金姐一样的绣娘有500多名。这些绣娘靠自己的巧手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海东是青藏高原历史、文化、民族、农牧文明交流交汇交融的沃土,勤劳智慧的河湟儿女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河湟文明,为孕育和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开辟了肥沃“土壤”。近年来,海东市依托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着力打造“青绣”品牌,民间刺绣已成为海东民俗文化和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新建“盘绣园”,搭建“盘绣”产品展示平台,吸引并扶持贫困妇女就业创收,其中金盘绣公司吸纳的208户建档立卡贫困绣户直接受益;素隆姑公司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为固定绣户,辐射带动全县1000名绣娘,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民和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强对当地妇女的刺绣技能培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地就业,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2018年,我省举办了首届“民族团结进步”刺绣展暨刺绣大赛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近500名民间“绣娘”现场展示藏绣、堆绣、盘绣、蒙绣、河湟刺绣等民族刺绣工艺,现场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2013年,青海刺绣作品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青海刺绣以艺术独具特色,分布地区广泛,从业人数众多,已成为中国刺绣在高原绽放的绚丽花朵。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全力推动青海各民族传统工艺技艺提升。我省挖掘、搜集、整理优秀的民间刺绣艺术,培养优秀刺绣传承人,推动妇女创业增收,刺绣艺术已成为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传承祖辈留下的手艺,弘扬保护传统文化,在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文化的窗口。

  围绕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我省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在注重软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硬件环境,挖掘并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使青海多彩多姿的旅游景观增添了民族文化魅力。先后确定文旅产业引导项目27个,下达扶持资金4110万元。协调省内9家战略合作金融机构,开辟文化旅游企业绿色通道,推出文化旅游企业贷款优惠等个性化举措。在民族地区设立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77家,补助资金400万元,扶持文旅小微企业发展。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以文化为引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民族团结精气神,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本文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