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创业 > 创业故事 > >

我市“文化草根”创业故事之十六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我市“文化草根”创业故事之十六



  每逢“一赛一节”盛会,位于市森林动物园东南侧槐树林边的槐园拳社就会高朋满座、人声鼎沸。此时,我市槐园太极拳创始人陈骁伍便会从广东东莞飞回故乡,在自己的拳社接待来自各地的弟子们,为他们参加“一赛一节”提供帮助和支持。

  如今,陈骁伍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已经遍布海内外,具体数字他也不大清楚,只知道有的徒弟都开始招收徒孙了,称“四世同堂”应该没有问题。

  初识陈骁伍,是2017年国庆节前后。当时来焦作参加“一赛一节”的槐园弟子人数众多,所获奖项也不少。应弟子们的要求,陈骁伍在他创拳的那片槐树林里竖了块碑刻:槐园太极拳发源地。记者与报社几位同事随同市作家协会主席韩达一起出席了揭碑仪式。当时,记者对这位相貌堂堂、满面红光,无论是在武场还是酒场上均神采飞扬的槐园拳社总社长、中华武术九段高手印象甚佳。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槐园拳社采访,只见院中遍植月季、翠竹、果树,处处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楼上,刚刚返乡数日的陈骁伍正在书房里打电话,安排各项接待事宜;楼下,弟子们在武馆里“嘿嘿哈哈”地抓紧训练、积极备战,力争在今年的“一赛一节”上取得好成绩。

  槐园创拳采众长

  今年51岁的陈骁伍家住中站区朱村街道梅苑社区,长年在外开馆授拳。祖上虽世代务农,但有陈家拳法世代相传,子弟悉心研习,多有领悟。

  陈骁伍排行老五,兄弟皆善拳脚,唯其体弱多病但悟性最好,8岁学拳,15岁学有所成。虽少时家贫,仍勤工俭学,文武兼修,勤学不怠。1989年参加电大考试,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但因忙于生计,居无定所,以致开学半年他才收到录取通知书。

  电大毕业,无处就业,陈骁伍只好以卖卤肉为生,兼做各种生意,竟也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常言道:穷习文,富习武。有了资金实力的陈骁伍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切磋武功。由于为人豪爽,出手大方,他常有意外收获。

  随着阅历的积累和见识的增长,陈骁伍对太极功夫有了独到领悟,遂于1995年闭门谢客,隐身于一片槐树林中修炼太极拳法,一练就是整整8年。其间,他将租住的一处小院改造成拳社,并以“槐园”命名,楼下辟为拳馆,楼上设为书房,每日练拳不辍,闲暇专心读书,遍览各家拳谱,涉猎诸子百家,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结合家传拳法,杂糅百家,博采众长,潜心研磨出一套独特拳法——槐园太极拳。

  这期间,陈骁伍结识了两位民间高人——庞老和乔老,拜两位高人为槐园拳社的文化顾问,朝夕切磋,和衷共济,为槐园太极拳如何走出焦作制定了一套经营战略。

  2003年,陈骁伍结束为期8年的闭关修炼,外出授拳,所经之地,声名鹊起。陈骁伍一边教拳,一边办馆,一边收徒,一边在各地成立槐园拳社的分社,同时结交地方文化名人,展示拳艺,借机传播焦作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乘着“一赛一节”的浩荡东风和太极圣地的宣传攻势,陈骁伍的弟子们谨遵师嘱,以拳会友,打造品牌,使得槐园太极拳迅速成为“山水太极”魅力焦作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独辟蹊径闯四方

  “如今武术界大师云集,你在岭南开馆授拳,事业如日中天,但我仍想把你作为‘文化草根’进行采访,对咱老百姓讲一讲你的创业故事,不知可否?”一见面,记者不客气地提出了采访的具体要求。

   陈骁伍闻言哈哈大笑,双手一拱:“咱作为怀川子弟,无论在外面耍得多大,在家乡父老面前永远都是一个赤子。草根是咱的本色,没问题!”

  陈骁伍直言:“只有上不起学的人,才渴望上学;只有掏不起学费的人,才渴望挣钱;只有缺乏文化的人,才重视和崇拜文化。”

  他做了一个武林行礼的手势说:“左掌在上,右拳在下,表明武林中人先崇文、后尚武,信奉的是重文抑武。以拳会友,重的是武德,轻的是武艺。摆正这个关系,才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就一番事业。”

  “河有源流,山有脉系,文武之学,皆有师承。槐园太极,师承何人?”记者单刀直入,提出了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陈骁伍避而不答,只幽幽地说:“师出名门,易受名门之累;独辟蹊径,自会别有洞天……”

  此前,槐园弟子中曾流传着一个“八月十五月儿圆,月下槐爷授神拳”的故事,大意是:

  某年盛夏,陈骁伍在槐树林里苦练拳艺,偶遇白发长髯老翁侧立观拳,遂虚心请教。老翁未置可否,丢下一句“三五之夜,山顶树下,月圆之时,槐爷有话”,随即飘然而去。陈骁伍连续数月,月夜上山,寻访不遇。直到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之夜,寻至十二会村千年老槐树下,始得与高人相见,老翁面授机宜,陈骁伍顿然悟道,遂创立槐园太极拳。

  联想今年春天,记者曾随陈骁伍游览十二会村,见他在千年老槐树下伫立良久,故借此次采访之机,向他求证此事。

  “大家都说,喝口陈沟的水,都会踢踢腿;吃碗陈沟的面,都能把拳练。但少有人知另一句话,不吃怀山药,悟不出真门道。”陈骁伍没有正面回答记者,“人是万物之灵,须得天地真气,方能练得真功。至阳之地,至阴之时,阴阳交会,融会贯通。想当年陈家沟的大师们半夜到黄河岸边练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记者发现,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大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增加太极功夫的文化附加值和文化传播力,所以大家心照不宣,听之任之而已。

  “焦作地区在外授拳的拳师很多,像你这样事业发展较快的却并不多,这种现象值得分析和研究。”记者毫不讳言地评价。

  陈骁伍谦虚地说:“大家发展得都不错,只不过我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罢了。”

  据陈骁伍介绍,拳师外出授拳,拳艺展示是第一关,没有真功夫是说服不了别人的。他闭关8年后外出授拳的第一站,就是号称“武术之乡”的山东郓城,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有72人出自郓城,全县有30多家武校,仅梅派形意拳就分24家,武林高手数不胜数。

  抵达郓城当晚,县委有位酷爱武术的张书记亲自设宴接风。席间,张书记要求陈骁伍展示一下武功。大家纷纷表示,张书记也是练功之人,相互切磋一下不会有事。陈骁伍推辞不过,只好请张书记先出手。张书记一拳打来,直奔陈骁伍面门,若被击中,必然口鼻喷血。陈骁伍闪身躲过,发力一推,张书记腾空飞出三米开外,嵌入壁柜之中。陈骁伍所发力道,不轻不重;张书记安然无恙,口服心服。

  武场上赢得一片喝彩,陈骁伍在酒场上也毫不逊色。陪酒的弟子张丽光是个“80后”,他说:“山东人喝白酒用大杯,我师傅拿白酒当白水喝。一桌人没见过这么喝酒的,谁还敢和他过招啊?”

  从酒场回到宾馆,走廊里一溜儿站着十几个年轻人,想用郓城的形意拳向陈骁伍讨教一番。

  “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形意拳一年打死人。这些人可都是不知轻重的小伙子啊,得想个法子。”喝了两瓶多酒的陈骁伍,酒劲顿时醒了一半。

  当年,陈庆洲大师去美国讲学,遇到学生上台讨教。由于陈大师下手较轻,学生们跃跃欲试,结果一下午摔了70多个五大三粗的讨教者,累得老先生汗衫湿透。陈骁伍这会儿可不想重蹈覆辙。


本文标题:我市“文化草根”创业故事之十六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创业故事”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