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脑力倍增 > 想象力 > >

没有想象力造不出好战机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又是米格!”冷战的天空,时常回荡着西方飞行员饱含愤怒与畏惧的抱怨。

有人说,只要有战争冲突,几乎都少不了两种武器装备——AK步枪和米格战斗机。无论是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的米格-15,还是二代机中的翘楚米格-21,抑或是斩断“黑鸟”之翼的米格-25,都在上世纪空战中写下精彩篇章。“米格”这个名字,曾是俄制先进战机当之无愧的“商标”。

苏联解体后,米高扬设计局曾一度陷入沉寂。近年来,在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米高扬设计局积极调整发展方向,重新找准产品定位,“米格”战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天,让我们走近米高扬设计局,探寻传奇背后的制胜密码。

对“奇思妙想”来者不拒,才能释放创新活力

“通过合理搭配,整体能力远大于个体能力之和。”这条在企业管理中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米格-25效应”,源自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发历程。

上世纪中叶,正值冷战两大阵营在铁幕内外“斗法”的关键阶段。当时,美国空军成功研制出SR-71“黑鸟”侦察机和XB-70“女武神”轰炸机,对苏联领空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来自西方的挑衅,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5“狐蝠”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飞行速度超过3马赫(3675公里/小时)的战机。1969年装备苏联空军后,立即成为北约诸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米格-25R进驻埃及,不时被派往以色列上空实施侦察。有一次,以色列空军派出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制 F-4“鬼怪”实施拦截。谁知,“狐蝠”打开加力燃烧室,转眼就抛开了尾追的“鬼怪”。情急之下,“鬼怪”发射“响尾蛇”空空导弹,没想到“狐蝠”快得连导弹都追不上。

苏联到底得到了什么“黑科技”?直到有一天,美国获得了一架米格-25战机。将米格-25拆解进行全面“体检”后,美国专家大失所望:这样一架让西方主力防空装备束手无策的战机,机体竟是用笨重的钢材制成,里面的电子设备水平甚至比不上美军即将退役的战机。

当有人问“怎么才能造出好战机”时,米高扬设计局的创始人之一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这样回答:“要善于想象。”

研发米格-25时,苏联的合金材料技术、电子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设计师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直接使用高密度、耐热性强的钢材作为机身材料,装上2台大功率发动机提供动力;放弃不擅长的晶体管技术,直接采用简单、可靠的电子管。

很多时候,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能另辟蹊径解决问题。对“奇思妙想”来者不拒,是米高扬设计局成功打造一代经典战机米格-25的关键。

这种想象力,在另一款战机米格-23身上也有所体现。1967年,美国空军F-111战机正式服役。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型变后掠翼战机,能通过调整机翼掠动的角度,解决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结构问题。

苏联不甘落后,向米高扬设计局提出研发要求。然而,当时的苏联,并不具备实现在后掠角、气动控制面和飞行条件之间达到最优匹配的自动控制技术。为了减少技术风险,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出一款机翼后掠角固定在16度、45度、72度的战机,由飞行员根据速度、高度、机动性手动控制。

看似“简单粗暴”的设计方案,却实现了战机性能上的突破。苏联先后生产了6000余架米格-23,在诸多空战中取得不俗的战绩。

军工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要想造出“高人一筹”的武器装备,军工企业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回顾米高扬设计局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设计师大胆的想象力,才最大程度释放了创新活力,书写了“米格”战机的百年传奇。

“贪大求全”往往“全面平庸”,找准卖点才能打造爆款

几乎所有的米格战机都有2项突出的性能:速度和高度,这是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毕生追求。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取自创始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姓氏第一个字母的“米格”,在俄文中有“一瞬间”的意思。

米高扬设计局注重提高飞行速度、高度的缘由,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说起。当时,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伊尔-16型战机的机动性能突出,但和德制BF-109战机相比,速度、升限存在明显短板。

1939年,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局。不久后,采用下单翼、开放式座舱气动布局的米格-1随之诞生,它的实用升限12000 米,最高速度更是达到了600多公里/小时,一举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纪录。这款“冲劲十足”的战机和它的改进型一列装,便受到了苏军飞行员的深深喜爱。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空中优势在朝鲜上空狂轰滥炸。1950年11月,当美国多架F-51“野马”式战机在鸭绿江上空巡逻时,一批后掠翼喷气式战机从北面杀来,美国战机惊恐不已,立即掉头逃走。这批喷气式战机,就是苏联1947年试飞成功的米格-15歼击机。

尽管米格-15在操作性能、武器系统上存在不小缺陷,但瑕不掩瑜,它的最快速度达108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000多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了比美式战机更优的机动性能。为了保持空中优势,美国甚至不得不将最新研制的F-86“佩刀”式喷气机投入战场。

自此之后,米格-15一炮走红,在全世界生产了超过18000架,被40多个国家引进采购。

“把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这是米高扬设计局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在研制米格-21时,米高扬设计局对“高空高速”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设计人员对西方国家正在研究的战斗机布局及各种新概念做了大量论证,把不同外形的机翼装在试验机的机体上进行风洞试验,分析不同布局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选用了有尾三角翼布局的设计方案。为了减轻战机重量,设计局甚至取消了原定的2门30毫米航炮。

米格-21一面世,就一口气创下了20多项世界飞行纪录,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热潮,一度成为50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被军迷戏称为“战机界的AK-47”。美国空军准将罗宾·奥尔兹曾就米格-21发表声明:“为建立空中优势,我们的歼击机速度要快、机动性能要好,以便战胜最新式的米格飞机。其它一切性能都是次要的。”当时,米格-21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一位企业家曾给出这样的答案:“给客户一个购买的理由。”“贪大求全”往往导致“全面平庸”,找准卖点才能打造爆款。米高扬设计局数十年坚持将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打造出一件件在世界军火圈持续走红的爆款产品。

走出“舒适区”,主动求变破解困局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低迷,一年生产不了几架飞机。对俄罗斯航空企业来说,寻找国外订单获取资金成为重要突破口。这时候,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同时登场。

米高扬设计局坐拥众多海外客户,有着丰富的外销经验。按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拼。然而,到了“交卷”的那一刻,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许多客户纷纷抛弃“米格”而选择“苏式”战机。


本文标题:没有想象力造不出好战机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