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生活课堂 > 日常生活Tips > >

关注日常生活里的每个细节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社区改造,老宅返修设计,抑或是增添功能化空间,这不是作秀,也不是炫技,并不一定追求足够令人惊艳的前后视觉反差,而是在用设计和创意带来的切实温度,照拂每一个在社区生活工作的人。虽然前后反差一定会存在,然而,这种由创意和设计带来的照拂,看似不经意,不一定有强烈的存在感,却能够通过点滴的细节,在这片社区中的每时每刻都滋润人们的心。

  无论在市中心还是市郊,成熟社区不可能大开大合地大拆大建,但对功能空间的悉心再造设计,作用往往比“平地起高楼”式的营造,更能温暖人心。

  手术式改造,人文新思维

  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生·新所旧址,原是1925年英美工部局建造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如今,经过设计再造,上生·新所从历史建筑华丽变身,正式对外开放后立刻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休闲之地。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样,在新华路街道,在上海万科和AssBook设计食堂联合发起的城事设计节上,设计师们再次以新华路街道为舞台,让城市更新、社区再造带来的温情、温度与惊喜走向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从项目的经济角度来说,城市更新、社区再造项目并非诱人的“香饽饽”,不过,其社会效益却日渐突出。一位参与过社区改造的建筑师坦言:“做一两个试点之后,业内人士发现,这样的微改造,社会反响相当好,大大超乎预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创意者愿意投入其中。”

  实际上,新华路街道的传统弄堂在经历“手术式”微改造后的焕然一新,的确让更多人看到了社区再造的社会效益。

  位于新华路街道的番禺路222弄,是一条连接番禺路与定西路的小弄堂。去过那里的人对这条弄堂的原本印象是拥挤不堪,目光所及的犄角旮旯比较杂乱。车辆停泊和人行道没有明显的界限,小心翼翼地在车流之间穿行是居民出行的常态,由于来往车辆的长期碾压,路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这里虽然充满所谓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息,但总归是有一老社区迟暮的“下沉感”。

  在这条弄堂中,参与改造的设计师们先是抓住了总改造的基调。他们找制造商,画出效果图,为社区量身定制粉色栏杆,将粉色色调的塑胶路的人行道与一旁的机动车道隔开,留出对行人足够友好的空间。其次,他们根据弄堂中颇为浓郁的人情味,设计了公共的社交空间。人行区域错落有致的座椅,结合了弄堂中的灯箱和花箱,成为一个可供居民休憩、社交的“会客厅”。实际上,设计师为居民专门打造的社交区域,也成为举办社区活动时的载。地面上的图案很能激起孩子结伴玩耍的愿望,自然,这里也成了他们任意发挥玩耍方式的空间。休憩区的彩色玻璃构筑的顶棚还是夜间的照明“利器”,增加了社区的辨识度。但考虑到灯光不宜刺眼,设计师们在完成构想之后,将原本酷炫的设计改造得更为柔和。

  城市更新、社区再造,已经深入到人们在社区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新华路669弄又是另外一个例子,而且因为设计师何嘉也是这里的居民,长期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他,对居民的生活习惯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因此,改造效果相当贴肉到位。

  比如,他早就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很喜欢聚在小区门口热络地侃大山,然而,这里是车辆出入口,空间狭窄,所以,作为解决问题的设计师,他要为邻居重新营造既安全、开放,又能让他们畅快交流、联络邻里关系的空间。仔细搜寻,他觉得,门口的闲置老式电话亭再合适不过。于是,他将小空间改造成了以“睦邻”为名的微空间。

  小空间的落地门保证了其采光、开放性和通透性,长椅则是居民畅谈的坐具,尤其在冬天,坐在落地窗的长椅上晒个太阳是很舒服的事情。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置物柜,让居民的“断舍离”物品,送给有需要的人,而受赠者则可以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感谢之情。用何嘉的话来说,睦邻微空间是一个微社区中为每一位居民服务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还有睦邻对面的彩色分类垃圾厢房。四种垃圾厢房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按压按钮即可打开滑动门。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垃圾厢房”,它除了完成对垃圾的分类和收纳外,旁边还隐藏着一个保洁人员的“工作室”,小小的箱式空间中就容纳了洗手池、置物柜、衣架以及用于清洁的高压水管。换言之,无论是在这里工作的保洁员还是居民,都被设计师悉心照拂。

  其实,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新华路669弄的改造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比如,对狭窄昏暗的楼道的更新升级。669弄中有一栋与众不同的住宅楼,大门墙面、楼梯等均被金属管包裹,硬朗的线条下不只是装饰物。之前,在这个公共面积不足150平方米的楼道中填充了矛盾的导火索,包括错综复杂的管线、昏暗的走廊灯光、凹凸不平的地面,以及占据公共空间的私人杂物。最初,参与改造的设计师希望把楼道打造成另一处社交场所,然而,在与居民的交流中,他们发现,对于楼道空间,多数居民只希望它是单纯、安静、整洁的交通空间。于是,他们在一、二层的公共空间,利用镀锌钢裸管弯折出贯通两层的一种帘幕装置,用吊顶与墙壁部分的帘幕隐藏杂乱的管线,通过用切片的方式配合灯光效果营造出连续的走廊空间,成为居民回家或外出时一段安宁心情的预热之旅,简单的材质贴面和色块的选择,也令整个通道显得整体简洁干净了很多。而其中,还有不少助老的设计,转角空间还有猫舍,为了避免金属管的基调过冷,设计师还在二楼空间挂了许多“小猪佩奇”,增加温馨感。楼顶空间,还设置了交流区、晾衣区等功能空间,为不同类型的居民打造了和谐共处的一片小天地。

  用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婆婆的话来说:“现在这个房子,是这么多年来最好的样子了。”据统计,整个上海有1.6亿平米的老旧小区,其中都居住着大量的老人。未来,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都会经历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双重驱动的模式。为老旧社区的“躯体”植入新的“零件”的城市更新项目将越来越多。

  大学书店里的“人性社区”

  其实,不只是市中心的老旧校区,在城市郊区大学社区中,也存在着更新再造的可能性。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曦潮书店的设计及其理念,就是一个例子。


本文标题:关注日常生活里的每个细节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