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演讲与口才 > 礼仪课堂 > 个人礼仪 > 人际交往 > >

你的人际关系有多少是“浅社交”?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本报记者 徐敏
  浅社交,是近几年社会学概念中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指的是如今城市里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关系。移动互联网时代,只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取得过联络,或者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交际关系,越来越充斥在人们的社交网络中。与此同时,浅阅读、浅思考等科技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浅文化”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浅社交”在人际关系中蔓延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一定有这样的感觉:通过微信或者QQ等通讯方式就可以轻易地联系到某个人,无需见面甚至通话就可以快速完成工作或生活中的交往。如此联系几次之后,虽然未曾谋面,却已经加入你的社交关系中。并且,这样的社交关系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
  这种交往方式被称之为“浅社交”。浅社交如此快速蔓延开来,以至于社会学家还未来得及给出一个严谨的定义。粗略来说,浅社交是指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关系,他们可能只见过一两次面,也可能只一起参加过聚会,之后再见面似乎就是很熟的关系了。对很多人来说,浅社交的用途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朋友圈,积攒人脉。
  和传统的社交对象多是同学、同事、邻居甚至亲属、朋友不同,浅社交是将原本陌生的人们聚在一起,以适中的强度来建立和维护关系。出生于农村、如今在城市中工作十余年的白领周鑫对此有深刻体会:“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邻居甚至同村人之间互相串门,有时候是农活帮忙,有时候借还东西,有时候就是聊天。每个人几乎连邻居家养了几只鸡,喜好什么食物,孩子是否调皮都非常熟悉。”周鑫说,如今看来,虽然并不正式,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交。现在朋友圈中的人虽多,却只有极少部分经常谋面,另一部分很少见面,还有不少从未见过。“微信联系了一单业务,QQ传输了两个文件,晚上和同事介绍的几个陌生客户吃饭。如今的社交圈子里,大多数都是这种‘熟悉的陌生人’。”周鑫说。
  直接导致浅社交这种交际方式出现的,无疑是各种快速便捷的网络通讯方式。这些网络通讯方式减少了见面甚至通话,某种程度上对“社恐症”患者来说是一种拯救。然而,这也导致有时候人们盯着通讯录中的一个名字半天,却想不起这是谁、在哪里认识的;在公共场合遇到一张熟悉的脸,彼此寒暄却想不起姓甚名谁。这些都是浅社交后遗症。

轻熟人社交关系的利与弊  在社会学的概念中,也有人把这种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引发的人际关系的新类型成为“轻熟人社交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人际关系建立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就是熟悉,“熟悉是从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彼此熟悉,信息透明,互动中形成熟人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在这个社会认知中,人被分为熟人和陌生人,面对熟人时,人们通常会动用人情原则、面子原则等行为方式;面对陌生人则更加注重法理。而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带来的新型的社交关系,使仅有点头之交的人之间可以轻易联系,但也使熟人限于这样的联系,于是便出现熟人社交的陌生化和陌生人社交熟人化的倾向。熟人与陌生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与“轻熟人”交往的浅社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更多层面反思“浅社交”。在日本,这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爱情观。有媒体做过调查,有相当多的人接受和AI,而不是和真人谈恋爱。由于PS和滤镜技术无处不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是一个更美的世界,不管是风景还是人像,都比肉眼看到的更美好。但是,那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存在: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人与人的交流?一旦完全失去现实感,我们从网络社交中又能得到什么?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更美好,但也都更充满戒心。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问题是:当你遇到困难,谁会过来帮你?显然,那些用表情包聊天的群友,很难向你伸出援手。
  然而,在很多年轻人以及“社恐症”患者的眼中,浅社交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比如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讲了相遇在旅途上的美国青年和法国女学生,一面攀谈,一面同游维也纳。美好的时光虽然短暂,但至少有那么一刻的真情实意,能慰藉心灵的美好回忆。从这个角度讲,浅社交交往成本低,对私人空间干扰小。浅尝辄止,彼此尚可保持安全距离。

“浅”文化泛滥的互联网时代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越来越“浅”。人际交往是浅社交,读书是浅阅读,思考是浅思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浮躁的心理和琐碎的时间使得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了浅尝辄止。
  早在2013年,时任凤凰台副台长的刘爽就提过“浅文化”这个概念。“客户端、微信、微博深刻改变了我个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移动互联网给用户带来了浅阅读、浅文字、浅交友,甚至浅思考。”他举例说为何人们趋向于浅阅读和浅文字:微博最多140个字节,人们只用140个字就可以读完一则重大新闻,所以阅读非常浅。而人们热衷于用表情表达文字的含义,这导致人们惜字如金,这是汉语的一种发展,“可能孩子们不需要那么多文字了”。
  浅阅读更进一步导致了浅思考。过去人们阅读以纸质书籍为主,并且会细细品味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感受。如今人们一眼瞟过百余字的新闻,偶尔在心中感慨一下手指便点开了下一条朋友圈,几乎不会留下思考的时间。对此,有学者不无忧虑地认为,浅阅读和浅思维会让人平庸。《南方都市报》曾刊文《今天的社交:庸众的事业》指出,今天的人普遍已没有沉思的习惯,浅思维与浅阅读成为人的精神体征。人们如此热衷于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电子的恒温来表演自己,是因为他无法静心来面对自己,来思考自身的存在。在今天,社交的泛滥,或者也可以说是庸众的“霸道”、技术所制造的强大的流行文化的狂欢。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会有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产生了。
  也有乐观的学者认为,“浅文化”背景下,尽管互联网可能会造就更多新一代高科技背景下的“愚民”,但是仍然不必担心人类智慧的衰退,因为毕竟精英们还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发现和创造。


本文标题:你的人际关系有多少是“浅社交”?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人际交往”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