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学习方法 > 课堂45分钟 > >

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近日,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张弥曼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9月中旬,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节目,讲述了他们的精彩故事。“科协改革进行时”结合央视节目将陆续为您推出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向他们致敬!
在我国浙江宁波
东北部坐落着这样的一个县城,
它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
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
与上海一衣带水,是我国著名软件大师
倪光南的故乡,浙江省镇海县。
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县城竟然诞生了
26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倪光南出生于1939年8月,
当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
生于战争年代,从小便饱尝战乱之苦。
国家的贫困和民族的灾难让他明白,
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摆脱外辱。
就这样,
不知不觉中,他的心中
便埋下了一颗富国强国的种子,
他期望有一天能用科技的力量
来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
1961年夏天,
倪光南以5年全5分的
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
顺利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
由于成绩特别优秀,
刚刚走出校门的倪光南顺利进入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从那时起,他的生命便和电子计算机、
信息产业、科技强国紧密连系在了一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所,
于1958年兴建。作为研究所里较早的
科技工作者,倪光南几乎见证了我国计算机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倪光南刚进入研究所就
参与了我国计算机自主开发的工作。
他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全程参与了
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大型通用的
数字电子计算机119机的设计研发工作。
1964年,
119机研制成功并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倪光南也因此被评为计算所先进工作者
和中科院北京地区先进工作者,
成为研究所里的年轻业务骨干。
1968年,
倪光南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所六室
显示组万永熙先生主持的717显示器研制,
这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也正是
这项研究揭开了倪光南研制
联想汉字系统的序幕。

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1974年,
倪光南又参与了显示组
“SK-IG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
在这一年,倪光南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联想输入法,并在学术报告中
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所谓联想输入法,
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
辅助汉字输入。现在我们看来,
这个方法是最寻常不过的,
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创举。
就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来说,
倪光南想要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
是非常困难的,其研发过程注定艰难。
因为当时的汉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
而计算机的结构也无法用汉字呈现出来,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障碍。
面对这样的困难,
倪光南没有退缩,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
都投入到了研发中,几乎不出计算所一步。
凭借着不畏艰难的勇气
和不辞辛苦的付出,终于在1980年,
倪光南推出了其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
“汉字图形显示功能板”,
联想输入法终于得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
他经历了中国自主研发计算机
历程中的太多艰难,也见证了
中国计算机的卓越发展。

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1981年8月,倪光南远渡重洋,
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
担任访问研究员。期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所
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将
这位优秀人才留在自己的国家。
然而,
同所有爱国知识分子一样,
倪光南始终心系祖国,
为了实现他科技兴国的梦想,
倪光南毅然放弃了高于国内
数十倍的薪资待遇,
于1983年5月返回祖国。
回国后,
倪光南很快就投入到了研发工作中,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家用电脑普及的前夜,
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
计算机汉字输入输出。
为适应国内的需求,
倪光南将出国前为大型计算机研发的
“联想式汉字输入法”的汉字输入、
汉字输出这些功能都移植出来,
取名为“联想汉卡”,
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联想汉卡”的推出,
彻底解决了家用电脑汉字输入、
输出的难题,推动了家用电脑的普及
和中国的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被植入“联想汉卡”的电脑,
也因此被命名为联想电脑,
这是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家用电脑,
在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上,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倪光南作为
第一代“联想汉卡”的推出者,
无疑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此外,
倪光南还是中国制造的倡导者,
这源于他在加拿大当研究员的
一段经历。
一次,倪光南在加拿大的街上
看到了鞋店漂亮的橱窗里陈列着
意大利皮鞋、英国皮鞋和美国皮鞋,
卖价几十加元、几百加元,而在门口的
一个框子里杂乱地堆着一大堆布鞋,
上面写着:1.99(加元)任拣。
他随手拿起一双布鞋,看到上面印着
“MadeinChina”。这种情况
并不是他见到的唯一一次。
这些街头堆放着的
低档廉价的中国产品,深深触动了倪光南,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的优良产品,
并让这些产品走出国门,为国家争口气,
努力使中国这个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倪光南不断地
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决心。
他在科研上不断奋进,帮助鼓励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努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并于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于199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
软件大师和计算机专家。
如今,
已过耄耋之年的他
依然为中国计算机的创新事业
不懈奋斗着,从未停歇。
“这么多年来,
我一直没有忘记,每当听到这个旋律,
我就会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虚度年华?
你有没有蹉跎岁月?”这是倪光南最喜欢的
古典音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
也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
不断激励自己前行的印证。
文/科协改革进行时编辑整理
本文原标题:《【致敬】这个县城诞生了26位院士:他见证了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本文标题:上海交大78岁教授仍保持一周五节课频率,每次课前都备课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课堂45分钟”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