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励志 > 大学生励志 > >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理论频道-南方网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市(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待业或隐性待业的比例不断增高。市区内毕业生大量集聚,北三市、长海县接收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高校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市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大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部门应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或行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我市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当务之急

  据教育部预测,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22%。从我市情况看,近年来接收毕业生的总量逐年增加,2005年接收3.5万人,占新增劳动力的27%;2006年预计接收4万人,占新增劳动力的30%。“十一五”期间,我市预测平均每年将接收毕业生5.5万人左右,年接收最大量可达到7万人。大量接收高校毕业生,为超前吸纳、储备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我市接收的毕业生每年约有30%-40%待业或隐性待业。一些农村和困难家庭子女贷款上学,毕业后不能就业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我市主城区毕业生大量聚集,就业困难;北三市和长海县虽然大量需要人才,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强劲,人才十分匮乏。据统计,我市“十五”期间接收应届毕业生11.4万人,其中北三市和长海县当年合计共接收了3568人,占全市总量的3.1%;北三市和长海县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仅占2%-3%。长此以往,北三市和长海县将成为人才资源枯竭型地区,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因此,在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同时,应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工作。这对于帮助毕业生及其家庭解决经济困难,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懂农村、懂农业、懂农民的人才,解决区域性人才供求矛盾,推动我市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乃至对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的率先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优惠政策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在基层建功立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相关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宏观调控就业的作用。

  1.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大学生在高校饱学知识,但缺乏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刚毕业的几年里,基层应是他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他们积聚能量、谋划未来的加油站。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

  首先,要不断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我市实行这一计划5年多来,已有近千名大学生在村级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今后三年计划选择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充实农村干部队伍。被列入该计划的毕业生,可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中的相应职务,并获得生活、交通补贴。其次,要继续实施“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今年,我市已选派了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北三市和长海县从事为期1年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市财政每年为每名志愿者提供1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其生活、交通、培训、奖励等费用。今后应继续实施这一计划,为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搭建平台。第三,要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进社区计划”。我市现有多名大学生在社区工作,今后要有计划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从事教育、卫生、科技和其他社会公益工作。第四,要重视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考录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工作。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时应实行计划单列、加分等优惠政策。在北三市、长海县和本市低收入乡镇工作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所在单位优先推荐;确定工资时,不实行见习期,适当高定1 2档工资;参评专业技术资格时,可放宽条件。

  2.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中的稀缺资源,通过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社会作贡献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部门应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为他们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首先,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应发放“自主创业证”,给予工商登记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应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筹集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自主创业、兴办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到基层自主创办企业的毕业生研究与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科技三项费用支持。最后,对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代理、劳动保障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

  3.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要之间的差距。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

  首先,应实施“百家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计划”,以我市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和重点工程项目及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我市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给予基本生活补贴,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其次,加快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对毕业生的吸附效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经营场地、培训指导、项目支持和企业孵化等服务,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成为优秀毕业生的汇集点。第三,加强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应打破行业和地区限制,面向毕业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在连高校应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科学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大我市急需人才的培养。

  以完善机制为保障,推进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健康开展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是政府的职责。在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并举原则的基础上,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和促进就业的职能作用。人事、劳动保障、财政、金融、教育、卫生、农业、科技、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标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理论频道-南方网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