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政治 > 马克思主义 > >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The Emotional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Marx's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作者简介: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院;熊治东,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原发信息:《世界哲学》第20184期

  内容提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的本质/情感/情感认同/人民幸福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批准号:教社科司函(2014)177号]、国家社科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项目编号:16ZZD046)、教育部社科司2018年“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2017: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习近平同志自党的十八大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即明确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核心要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回首历史,17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宗旨,并且始终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推动物质生产继续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2017:19)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要扬弃异化劳动对人的情感操纵。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的批判蕴含着实现人的解放的情感机制,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长期被理论界所忽略。人们大多从主体外部的社会关系结构视域进行探究,缺失了从主体内部的角度审视异化劳动中人的情感的变化及其表现,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着力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深入探析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的情感之维,全面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揭示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内在逻辑进程,探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合理有效途径。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一、严厉批判资本主体的忌妒心与贪婪人格

  J.埃尔斯特曾指出:“情感是生命的基本要素。”(Elster,1998:403)它是一种微妙而又强烈的心理现象,主体的行为或活动与情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情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中的核心内容。”(Weyher,2012:344)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剖析和检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情感是不可忽视的维度。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接触到的大量现实问题,促使了马克思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以往的国民经济学家,指出他们没有考察劳动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掩盖了私有财产这个根本的理论前提,把抽象的公式当作普遍的规律,没有看到这些普遍规律恰恰是从私有制中产生出来的,从而未能正确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分化的真正根源和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生异化这个基本的事实。马克思认为,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时,不能像以往的国民经济学那样,“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马克思,2000:51)。“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马克思,2000:51)马克思通过对三种要素之间关系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出了隐含在异化劳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无限的贪欲和忌妒心是劳动异化形成的人性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贪欲和忌妒心导致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形成。“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马克思,2000:50—51)为什么人会有贪欲?根据拉康的观点,“欲望根本上是一种对缺乏的欲望”(黄作,2005:222)。正是由于生命的匮乏才促使人对外在对象产生贪欲,以消除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在拉康看来,贪欲的对象即为主体缺乏的东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贪欲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才开始的。”(马卡连柯,1957:338)可见,贪欲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需求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本家对财富的需求引发了相互间的竞争,直接导致资本家对物质资料和生产利润展开了疯狂的追逐,任何生产活动都围绕着资本及利润而进行。为了在经济活动中保持有利地位,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资本家竭尽所能地压榨和剥削劳动者。随着竞争的激烈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家的贪欲表现得就更加明显。由此形成了资本家贪欲无限膨胀、财富拥有量不断积聚,而工人则日益贫困和艰难的局面。


本文标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