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逻辑学 > >

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原标题:圆桌|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创刊于1978年的《书法杂志曾被启功先生称作是书法界的“孤鸣第一声”,早于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也早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建。

12月9日,这一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创办的知名艺术杂志迎来创刊40周年,包括中国书协苏士澍、知名书法学者黄惇、华人德、邱振中、丛文俊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书法》杂志四十年”相关主题进行了讨论。

研讨会除了总结研讨《书法》杂志的发展,一些专家认为更应当从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看待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当下一些问题,书法界应当更沉潜下去,“四十年前,《书法》杂志在上海的创刊,或许说明经过了百年文化顿荡的中国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空前的欲求。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不论社会怎样发展,不论书法艺术的具体作用方式怎样变化,但其人文品质不会消失。”

“澎湃新闻”()特整理并发表研讨会内容。

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书法》杂志的封面书法系郭沫若1977年题书

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书法》4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海文联现场

王立翔(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书法》杂志主编):作为《书法》杂志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研讨会,今天在这里召开。首先要感谢大家。四十周年对个人来讲不算是个短的历程,对杂志来讲,或者对其他事业来讲,并不算长。但人与杂志交集,就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关系。这些交集与当代书坛几乎是同行,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节点、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请今天在座的专家一起来作一点交流、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特别感谢大家的是,在座的都是我们杂志的作者、帮助者、支持者,直接参与了杂志的种种工作,所以我觉得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今天齐聚一堂作一个交流,确实也别具意义。今天我们办这个研讨会,不是站在其他的立场上,更多还是站在学者、作者、杂志及其媒体平台的角度来进行研讨。

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书协成立之时基本都依靠《书法》杂志来传播

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苏士澍(左二)在发言

我就谈两点。

第一,不忘初心。四十年《书法》杂志,上海可以说对书法事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个书法社成立在上海,是毛主席让陈毅找沈尹默建立书法社,第一本杂志就是今天的《书法》杂志。书协成立之时,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杂志,基本都依靠《书法》杂志来传播,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伴随着《书法》杂志的历程走过来,我们要缅怀为书法杂志做过贡献的这些学者。首先是方老,方去疾先生。那时候跟周志高到在方老家里研究《书法》杂志怎么编、怎么做。后来是吴建贤,他很直率,做事不惜力,后来还有方传鑫,在理论研究上还有沈培方,这都是我们历历在目的搞书法工作的编辑。编辑,编辑,“挨鞭”的“鞭”,“着急”的“急”。这些人对《书法》杂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人走了,但他们的精神留下来了,所以到今天,立翔社长的再接任也是不忘前贤,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第二,砥砺前行。当时一个是上海《书法》杂志,到文物出版社的《书法丛刊》,再到《书法报》,直至现在,我们队伍越来越庞大,说明书法事业和国家兴盛同总书记提出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这两年我走遍全国30个省市,深切感到当代书法是蒸蒸日上的。我们在座的这些有的是作者,有的是从事书法事业,总而言之大家看到了中国书法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书法》杂志,还是我们各类媒体报道、宣传、邀请大家能到的,都会尽量到场。为什么?通过今天这么一个很好的活动,认识好多朋友,特别是见到老朋友那种格外亲的感觉,因为大家分门别类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理论研究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觉得立翔社长把大家聚在一起,大家利用这个时间好好谈一谈、说一说。

再一点,中国书协,现在很多事务性工作。未来这两年之内,我们一方面开展十二届国展;另一方面,计划把20世纪书坛巨匠七个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舒同、赵朴初、启功。在两三年之内每人办一个展览。我们刚从陕西过来,陕西碑林办于右任,延安办舒老,我们争取在上海博物馆办沈尹默展览,南京办林散之,浙江博物馆办沙老,最后启老在北京收官。把20世纪书坛巨匠还要进一步往前推。随着改革开放,书法事业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跟我们的努力,跟上海《书法》杂志从16页到200多页的努力分不开,我想书法事业能有今天,跟在座的努力都分不开,跟《书法》杂志的“引领”也是分不开的。

我在文物出版社这么多年都是从事出版,书法只是一个爱好,要把书法出版物、古代的碑刻和当代名家宣传出去,这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周志高(《书法》杂志原执行主编、上海市书协原主席):书法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名片之一

讲四句话:第一句话,很感恩!《书法》杂志四十年,正好跟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相重合,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书法》杂志这四十年。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这种思想,我们《书法》杂志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什么"全国群众书法大赛""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包括1981年9月份在绍兴的"首次书学理论讨论会"、1983年"全国篆刻大赛"等等都是不可能的,不敢想,想了也不敢做。

第二句话,没有我们在座的广大专家、学者、读者的支持。《书法》杂志要想成功也不可能。我们《书法》杂志走过四十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卢辅圣、王立翔领导下越办越好,今天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声势,说明他们的能量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我觉得很感恩。《书法》杂志的同时在你们努力下一步一步走下来。

第三句话,不要忘记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委李强书记提出的“打响上海四个品牌”中就有文化品牌。2007年举办了“海派书法进京展”,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七个月的习近平同志,他在上海唯一看的展览会就是“海派书法进京展”回来以后的汇报展,希望把书法艺术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之一。这里一个是“国际文化大都市”,还有一个是“重要的名片”,因此希望书法杂志在今后的历程中,不忘记国内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我们发行了39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一带一路”影响多少?我看我们仍是欠缺的。尽管《书法》杂志1985年就参与国际大展,但在这方面仍是薄弱环节,这是一个希望。


本文标题:一份杂志的40年,何以见证中国书法的复兴与反思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