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学习方法 > 了解学习规律 > >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投稿邮箱:shuxuetg@163.com

○订阅2016年杂志请前往当地邮局

○邮发代号:4-312

一 罗森塔尔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其含义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案例】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10.html">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名单上的学生。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效应中有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从该效应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二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案例】 马克吐温听牧师募捐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牧师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马克吐温的不耐烦或逆反思想,这就是“超限效应”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果被他人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地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厌烦,最后到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

三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案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很多父母会对自己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你得了100分,就奖励你多少钱”、“要是你能考近前3名,就奖励一个新玩具”,等等。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式,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下去。

四 南风效应

【案例】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用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往往比强制手段更有效果,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家庭中对孩子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五 木桶效应

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重点在于“补缺”,而不是“拔高”和“加强”。决定孩子发展的不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

六 霍桑效应

【案例】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率的影响,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被试。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实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作时间,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阶段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更高,女工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启示: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七 增减效应


本文标题: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