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英语学习 > 英语写作 > 背景文化 > >

当代物理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当代物理主义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它认为,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理学中所描述的物质、粒子等构成,事物的其他属性“随附于”它们的物理属性(即本体论上由事物的物理属性决定)。一般认为,当代物理主义是西方18世纪、19世纪唯物主义的现代形式,是受当代科学影响而出现的唯物主义新形式。

  当代物理主义是目前西方哲学界的主流观点之一。根据2009年对英语国家哲学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分析传统的哲学系)中约两千名学者做的一个问卷调查(https://philpapers.org/surveys/),大约55%的学者表示支持或倾向于支持物理主义,而只有大约27%的人明确反对物理主义(其他人选择了“不确定”等中间选项)。物理主义成为英语国家主流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分析传统的哲学家大多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结论是“硬”结论,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既不能与科学的结论相冲突,也不能置科学的结论于不顾。而物理主义正是当代科学的推论。当然,哲学家对科学的结论也会提出不同解释,因此也有的哲学家不认为科学的结论严格蕴涵了物理主义。同时,物理主义自身也有或强或弱的各种形式。

  接受强物理主义将颠覆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例如,强物理主义认为,人的概念、信念、推理活动等所谓心智实体、属性及活动过程,包括人的所有意识活动过程,就是人脑神经元的结构、状态及活动过程。由此可以得出,信念之“真”应该是人脑中的神经元结构或状态同环境中事物间的一种物质性联系,而不是传统观念中非物质的思想同世界中事物间的对应关系。又比如,一些传统哲学家认为世界依赖于我们认知世界的概念框架或先天认知形式。可是,既然人类的概念框架是人脑中的神经元结构或状态,所谓先天认知形式也只是人脑由基因决定的内在结构,说世界依赖于人类的概念框架或先天认知形式,等于说整个宇宙依赖于地球上最近几万年才进化出的人脑中的神经元结构。强物理主义要求我们将自己实实在在地当作物质世界中的一个物理系统,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主体”。

  强物理主义对传统的颠覆不止于这些纯哲学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颠覆。在这方面,传统哲学家一方面将自己看成某种有灵性的“主体”,另一方面设想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原则。不论是西方宗教传统对灵魂、上帝的信仰,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先验主体”“绝对道德律令”等观念,还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是万物之灵”“天理”“天道”等观念都是如此。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正是以这种灵性“主体”及超自然的存在或原则为基础。但强物理主义蕴涵着一个人就是一个进化产生出的生物—物理系统,其中没有所谓“灵性”的“主体”。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任何超自然的道德律、价值真理,人脑中存在的道德规则部分在于由进化选择出的人类基因决定的人脑的内在结构,部分在于婴儿出生后他们的大脑受社会教养的影响而发育成熟的结构。同样,人脑中实际存在着的价值判断也是部分源于由进化选择出的人脑的内在结构所决定的人的欲望、动机,部分在于社会教养的影响。作为一个生物—物理系统的人与其他动物甚至机器人之间只有程度的区别,没有哲学上本质的区别。对于个人来说,接受这种强物理主义的观念可能导致对自己长期秉持的道德、价值观的怀疑,以及导致自己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丧失。对整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们普遍丧失对超自然的道德律的信仰,也有可能导致普遍的道德沦丧、社会溃败。

  因此不难理解,有一些哲学家拒绝强物理主义。他们希望作一些妥协,特别是为人类保留某种灵性主体,以使得我们有安立价值观、道德观的根基。不过,在强物理主义者看来,因为完整地接受物理主义可能导致自己不喜欢的后果而作妥协,其实是一种基于愿望式思维的自欺。它不依靠证据和逻辑决定自己相信什么,而是依靠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信什么,是因为不喜欢强物理主义及其后果而拒绝它,而不是因为有客观的证据反对它。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物理主义是当前西方哲学学者中的一种主流观点,西方大众的主流是排斥物理主义的。已知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当前西方大众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占绝大多数,而物理主义否定宗教信仰。(上面提到的同一个问卷调查还显示,英语国家哲学学者中只有约15%的人支持有神论,而明确支持无神论的达73%。)

  物理主义能够成为当前西方哲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除了科学文化在哲学界的普及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社会文化上的原因。自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在西方学术界中人本传统不断张扬,宗教传统持续衰微。同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趋于稳定,共识程度较高。虽然许多学者坚持社会批评者的角色,但绝大多数学者对社会的体制及各方面的现状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不寻求颠覆体制的革命而只是寻求细节上的改良。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也基本稳定,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大规模阶层间的暴力冲突。虽然警世之言也时有耳闻,但客观看来,最近半个世纪的确是西方近代历史以来社会稳定繁荣、内部冲突程度较低的时期。这种世俗的、对现状基本乐观的精神,使得许多学者不那么担忧物理主义观念的普及可能伤害社会的伦理道德实践,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物理主义,甚至接受可能导致虚无主义的强物理主义。在这一点上,西方学者与大众之间似乎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物理主义者罗森博格(Alex Rosenberg)在他的著作《无神论者的实在指南——不带幻像地享受生活》(The Atheist’s Guide to Reality: Enjoying Life without Illusions)中这样揶揄那些接受了某种形式的物理主义,但又想逃避强物理主义的结论,而试图保留某种传统的价值根基的人本主义者:“至于要使得生活有意义,那些世俗人本主义者所渴求的是他们得不到其实也不需要的。如果一种(对生活的)无意义感真的使得他们早晨起不了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百忧解(注:一种北美流行的抗抑郁药物)”。罗森博格这种心态的背后正是对社会文化未来的一种基本乐观的态度,它相信无神论及物理主义观念的普及不会带来什么普遍的道德危机,相信百忧解等技术产品足以帮助人们克服生活中的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相信我们不需要对于超自然的道德、价值真理的信仰也能很好地生活。当然,这种乐观态度是否合理是存在争议的。

  最后还需说明的是,指出西方哲学家接受物理主义有其社会文化基础,并非要质疑物理主义本身的可信度。物理主义是当代科学的推论,其可信度只依赖于支持或反对它的客观科学证据,而科学探索本身很多时候只问真假,不问后果好坏。知道真相的确可能导致坏的后果,但真相依旧是真相。指出西方哲学家接受物理主义有其社会文化基础,仅仅是解释他们为什么愿意公开接受一些可能让人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真相,为什么不逃避或刻意隐瞒那些真相。影响人们对物理主义态度的这些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本身既不是支持也不是反对物理主义的客观证据。


本文标题:当代物理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